物联网历史,没有“BAT”
发布时间:2021-05-23 13:32:33 所属栏目:交互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,汽车会自动报警;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;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。这是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描述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。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人、人与物、物与物的连接,被业内称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。 据测算,物联网
“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,汽车会自动报警;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;衣服会‘告诉’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。”这是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描述的物联网时代的图景。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人、人与物、物与物的连接,被业内称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。 据测算,物联网将连接起上百亿乃至千亿的设备,被许多国家列入到国家战略层面,不少巨头企业也纷纷抢滩布局。但尴尬的是,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十年,一直不温不火,缺少大规模商用落地。被喻为“互联网的下半场”的这一产业,却始终没有出现“BAT”这一类巨无霸企业。 2019年,5G开启商用,加上人工智能、边缘计算、区块链助力,下一个十年最大的未知数在于:物联网能否催生新的BAT? 高度碎片化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始于2009年。这一年,“感知中国”的概念被提出,不久之后,物联网被正式列入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。2012年,国家颁布《物联网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。 有了政策加持,物联网一时成为了最时髦的技术,发展如火如荼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信息化蓝皮书提到,当时各部门、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发展物联网都很重视,呈现出“遍地开花”的现象。 过高的期望值后必然会出现泡沫期。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正伟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当时大家一窝蜂做物联网,辛辛苦苦却不见成果,无法落地,还有一些企业借助物联网项目圈钱、圈地。 王正伟记得,当时很多政府、企业的示范项目完成得很顺利,一旦到大规模应用,就发现很难推广,“用人联网的通信模块做物联网,连接数少时,成本可以负担。但是物联网连接数规模一般都过万甚至是几十万,我们就发现成本难以接受。” 除了成本制约,物联网的系统复杂性更是让从业者如同盲人摸象。 不同于云计算等单点技术,物联网高度碎片化。物联网的架构包括感知层、传输层、平台层和应用层,当时市场并没有从底层技术开始系统研发,而是各干各的。王正伟说:“像撒芝麻一样都做,没有一家可以做成世界级的产品。” 除了技术,碎片化还表现在应用层面,量小种类多。邹德宝是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,他更愿意把物联网称为“生态系统”,每一部分要并驾齐驱、环环相扣,才能在应用层体现出来。 ![]() (编辑:桂林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